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设计+”众创空间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用设计服务三农。它不仅孵化了创客,还让21个村走上了不同的振兴之路——
孵化田园创客
“设计服务三农”实践教学团队深入农村,发展大漆葫芦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图为学生们在创作。
大漆葫芦文创产品
台海网5月26日讯据福建日报报道5月,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陆续开始校赛选拔,作为辅导学生参赛的老师,林枭最近有点忙。
总结案例、提炼亮点、制作PPT,林枭告诉记者,自己负责指导的学生创业项目名为《众合智农》,虽已创办3年,但需要总结和打磨的东西还有很多。
这是一个志在打造“新三农经济生态”的项目。3年前,一群在三明学院学习的学生将目光放在了乡村产品服务设计上,试图将产品研发、服务设计、物联网运用和新媒体运营等现代技术嫁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
这样的想法,在三明有独特的意义。“三明是农业大市,有丰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但三明城市消费能力不高,一些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收入低。”三明学院副校长张君诚表示,学生们的想法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不谋而合,那就是服务地方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彼时,三明学院已和三明市县乡镇共建了多个“三明学院村镇绿色发展学院”,并成立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设计服务三农”项目创新班。年,三明学院“设计+”众创空间也刚刚升级为省级众创空间。这两个平台,成为孵化学生田园梦的主力军。
明溪县下汴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曾仅有56人留守,村内民居空置率高达80%。年,从意大利回国的黄孔能返乡创办农庄。这里成为“设计服务三农”的实训基地。
“下汴村自然环境好,是比较原生态的实践环境,我们的学生在黄孔能的农庄里找到许多实践的机会,慢慢地,帮助他一起发展乡村生态农耕体验。”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邱国鹏表示,“我们不仅帮助村里改造了两处民宿,还发挥技术优势,通过互联网、众筹等手段推动下汴发展订单农业。现在,很多青年返乡创业,村里人口增加到了人。”
种葫芦,对于清流县赖坊镇官坊村村民来说,原本只是个糊口的生计。“农民种出来的葫芦,每个只能卖一元多。我们通过‘设计的力量’,增加它的附加值。”设计团队导师伊林春说。
在设计团队的牵线搭桥下,葫芦“攀”上了漆艺这门“亲”。省工艺大师上官灿丁是赖坊本土雕刻人才,设计团队与他一起,会同多个福州漆艺师傅成立公司,一起走上了漆艺葫芦的文创研发路子。
一个漆艺葫芦的生产,至少得经过18道工序。设计团队将其中技术含量低的前道工序交给当地农民来完成。打磨一个葫芦,单价一元钱。靠着这项工作,一个农民一个月可以增收数千元。
“老葫芦刷新漆”,如今,大大小小、五彩斑斓的葫芦文创产品,成为村里的致富产业。设计团队联合企业在当地建立了集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葫芦文创产品产业链,年“双十一”,葫芦销售额突破了15万元。“他们不仅仅为我们带来设计和创意,他们还站在整体的角度,为乡村发展助力。”赖坊镇镇长俞文斌说,“这种合作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撑。”
三元区龙泉村,被誉为“梯田上的布达拉宫”。在这里,设计团队创新构建垂直生态景观体系,在民居的房前屋后,搭建垂直种植模式,不仅完成了60亩荒地的流转,让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增加47.5%,也让历史文化名村搭上“绿色”快车。
“我们还为大田县开发了白槿花茶,为小华村设计了‘世界爱谷’婚纱微电影拍摄基地,在‘贡堡’公共品牌来源地永安贡川为笋农进行电商培训。”邱国鹏表示,“创新设计不再是传统的设计概念,我们打破了传统教学场景的时空限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设计人才培养教学场所移植到乡村这个‘大课堂’,重塑知识创造、团队协作和实践叠加的新型课堂,真正让设计为三农所用。”
记者了解到,“设计服务三农”团队先后深入明溪县御帘村、下汴村,泰宁县际溪村,三元区龙泉村,清流县官坊村等21个乡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乡村旅游宣传片制作、农产品包装设计、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服务设计等项目。“先后有多个学生参与,转化的创业项目有60多个。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我们的‘设计+’众创空间接受孵化。”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罗奋涛表示,由于孵化效果好,特色明显,年,“设计+”众创空间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设计服务三农’项目旨在围绕区域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为导向,突出设计的现实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一个可持续的三农服务新经济模式。”邱国鹏说,“我们将继续组织精兵强将,深入乡村精准选题,让师生们走进田间地头,与乡村协同创新、创业、创造。”
(游笑春韩巍巍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