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非遗明溪茶花灯制作工艺

年11月,三明市明溪县胡坊茶花灯入选三明市第三批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茶花灯被三明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元宵节明溪胡坊茶花灯游街活动林铭水摄正月闹花灯,是我国民间延续已久的传统。元宵佳节,三明市明溪县胡坊镇的村民们纷纷亮出特色游艺——茶花灯,给红红火火的大年添上最后一笔浓墨重彩。

历史悠久独具魅力

胡坊茶花灯始于明成化六年(年),当时明溪称归化,置县之后,胡坊民间兴起了鼓乐、游艺活动,特别是大户人家李家与叶家的祖先为了让后人继续营造元宵节迎灯赛会的气氛,特意留下一份灯会田,作为制灯、游灯之资费。

有了祖先的资金保障,李氏与叶氏的子孙后代,每年都将迎灯赛会举办得多姿多彩。除了茶花灯,还有烛桥灯、香火箭、放天灯等,而诸多灯中,茶花灯以它的形美独秀一枝。

当年,胡坊上至耄耋,下至垂髫,都会制作茶花灯。做花灯的主要材料有:毛竹、纸张、带叶子的茶树干、蜡烛等。首先,从众多茶花树中挑选造型优美的茶花树枝,进行修剪加工;其次将竹片扎成三层底大顶小的圆圈,每层都悬挂着形似茶花盛开的小灯笼,然后用铁丝固定在翠绿的树叶间。灯笼内里装上煤油灯,外表裱糊精致的剪纸工艺,并画上独具匠心的图案,还可粘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对联。灯笼少则四个,多则十二个,意寓“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寄托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制作中的茶花灯李萍摄

传承文化推陈出新

每年的元宵佳节,明溪胡坊镇锣鼓喧天,处处张灯结彩,一盏盏花灯把节日装点得分外祥和。为了传承客家民俗,年,胡坊的民间艺人成立了“茶花灯筹备会”,后来更名为“老人协会”。当地人叶老先生有一手过硬的扎灯技术,今年已81岁了。他说:“十几岁时,看到邻居在扎花灯,我一眼就喜欢上它了,就在一旁认真观察,并虚心求教。”岁月荏苒,昔日的小伙子如今已发须花白,仍对茶花灯爱不释手。在叶老先生等民间艺人的带动下,曾经一度遭受冷落的茶花灯又走俏起来。他们不断揣摩,与年轻人切磋,推陈出新,使茶花灯的制作技术日臻完善。茶花灯最早的灯源是煤油灯,灯油易燃尽,后来又改为蜡烛。但是若遇阴雨天,摇曳的烛光也易熄灭。现代设备日趋先进,有些制茶花灯者便将现代元素与传统相结合,采用电池和电瓶充电,并设置可调节的灯柄,灯柄可上下伸缩,既可固定也可转动,巡游时可擎可抬,异常灵活。造型丰富的茶花灯李萍摄夜幕低垂时分,灯影婆娑,但见乡村一片灯火辉煌,处处是灯的海洋,人的大潮,烘托出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众人擎着茶花灯,浩浩荡荡地在乡村巡游,近望像火树银花,远眺又似朵朵茶花绽放。

绽放光彩喜获荣誉

20年来,胡坊村的茶花灯游艺有很大的发展,花灯数量从年的50盏增加至年的盏,户均一盏。胡坊人民对这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游艺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改进了茶花灯的造形、剪纸、绘画、书法等工艺,并将茶花灯的巡游演绎得异彩纷呈。老人协会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巡游技巧演练,减少了巡游时顶风疾走发生烛光熄灭或烧毁灯笼的现象。胡坊当地的经济水平提高了,每到制灯时节,总有村民倾囊相助,有些捐蜡烛,有些捐彩纸,茶花灯将村民的心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年的明溪县元宵节民俗表演中,胡坊镇选送的盏茶花灯以其独特的造型及巡游技巧,在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获得了一等奖。年6月,茶花灯又以它浓郁的地方风情与丰厚的客家文化氛围,使胡坊获得“福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年,胡坊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来源:学习强国;报道:张雪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6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