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见明溪ldquo福rdquo

“福”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既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追求。夏坊乡的“福文化”亦根植于夏坊山水文脉之中,渗透在夏坊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夏坊乡苎畲村红军驻地以“福”形建窗格

一、将军庙“祈福”

演戏祈福

夏坊村有个将军庙,供奉财神赵公明,每逢中秋,夏坊村民便自发捐款邀请戏团开展为期7天的戏曲表演活动,以此迎祥纳福,祈求全家平安健康、财源广进。此项活动至今已有40年。

打醮祈福

“平安醮”是以“祈雨求风”为内容,主祭神灵的民间文化朝圣庆典,其目的在纪念道祖,答谢神明的庇护之恩,并祈求境域的平安,驱瘟禳灾。传统的夏坊打醮于农历3月13日开始,历时三天三夜,此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便云集将军庙,祈求村庄兴旺、家庭和睦、族人健康。

舞龙祈福

每年元宵,夏坊村会开展传统舞龙舞狮活动,一时间十多条的板凳龙、布龙、竹蔑纸狮于村民自家宗祠出殿,首进将军庙,行拜礼,祈求五谷丰登,合家平安,万事如意。

二、“春社”求福历史渊源

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时间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是群众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日子。明朝时期,新建村民用樟木雕刻一个社公(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置放在新地源李氏祖厅里供奉。

每逢春社日,村里便组织数名男丁请社公入轿,并将社公抬至各村民居住点,沿途敲锣打鼓,颇有“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之风。社公所到之处,村民们随即放鞭炮迎接社公至大厅,再用香灯、茶酒、春社粿供奉,祈求社公保佑全村人财兴旺、老幼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三、“过漾”迎福

何为“过漾”

“漾”在客家方言中的读音与“yōng”相近,“漾”原意为水面动荡,“过漾”即亲朋好友齐聚,宾客来来往往,届时村庄便如水波荡漾般热热闹闹。据相关记载,过漾最早起源于明朝,是一种民间祈福活动,至今夏坊乡诸多村庄仍保留着这项民俗活动。“过漾日”村村不尽相同,或为新年,或为村社供奉神佛的诞辰,或为粮食丰收日子。

祭祀游神

过漾的重头戏便是“祭祀游神”。村民会将寺庙的神像抬出巡游周边,穿越村庄的大街小巷,所经之处,家家户户焚香点烛,迎神接福。据说菩萨所到之处便能保五谷丰登、家宅平安。

过漾新风

以前,每逢“过漾”,家家户户便大摆筵席,邀亲朋好友、远道嘉宾入席吃酒,且以客多菜盛为荣,铺张浪费之风盛行。如今,移风易俗整治工作已见成效,村民们普遍接受了从简‘过漾’。在保留传统习俗精神内核的同时简化流程,为酒席"瘦身",为人情"减负",着力倡导扬“新风”、接“新福”、迎“幸福”。

四、“样样都福”

豆腐都福

依福建客家口音,“豆腐”与“都福”谐音,“漾豆腐”更有“样样都福”之意,加之漾豆腐口感浓香软嫩,清爽可口,风味十足,故鳌坑漾豆腐制作工艺已经千年沿续至今。据传后周年间,佛教盛行,鳌坑圩位于四县交界,鳌坑村天台山、华宝山寺庙香火盛行,香客来往众多,善男信女上山祈福之际都会吃上一口漾豆腐,久而久之,豆腐便与祈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制作工艺

先将当地种植的黄豆放到石磨上磨粹,用筛子把黄豆皮筛出来,然后用鳌坑天台山的山泉水浸泡4至12小时,浸好后用石磨磨成豆浆,将豆浆装入过滤袋中,不断倒入大锅烧开的开水,并在木桶里来回不停晃动,洗出细匀的豆浆,弃除豆腐渣,再把豆浆倒入大锅煮开后,装入木桶里。最后,加入一种特殊植物熬制的游浆作为酵母,使豆腐的蛋白质凝结成“豆腐花”后,装入木框内压出过剩的水份,即成游浆豆腐。将做好的游浆豆腐切成方寸小块,用竹筷在豆腐中间挖出一小洞,填入事先备好的馅料。馅料的选用依个人口味而有所区别,常用瘦肉、大葱,切粹捣烂,加以适量食盐等佐料。再将成型的漾豆腐放入猪大骨熬制而成的猪骨汤中慢煨,起锅装碗放入富有“灵魂”的特制调料即可食用。

一饱口福

冒着热气的漾豆腐忍不住要进口,不停嘶嘶地吸气让舌尖感受漾豆腐的鲜、香,佐料的麻辣。一开始,总是来不及细细咀嚼就吞进肚子里,但鲜美的味道也在囫囵吞下的时候,由舌尖传到了四肢百骸。若再喝上一杯地道的鳌坑水酒,那滋味,辣、鲜、香,甚是悠哉。

建党百年来,夏坊乡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薪火,深刻演绎着“福”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美好的祝愿和期盼,更是为民谋福祉的动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具体落实。我们期待着,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有着更多有关福文化的创造和实践。

▲郭子良《万福攸同》

来源:夏坊乡

编辑:罗娟

审核:石秀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