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烈日下的他和他
夏日正午,烈火炎炎,土马路被烤的直晃白光,没有一朵云彩过,没有一丝风来。蝉不鸣,鸟不叫,仿佛一切都被炽热罩罩住了。
然而,在这似乎静止的画面里,却不可思议出现了两个活动的人。
他,约莫50岁,身材魁梧,正疲惫不堪,吃力地走着,看样子应该是跋涉了很久。
头上的那顶崭新的草帽,在烈日下格外醒目,特别是帽沿上“农业学大寨”5个红字很扎眼。豆大的汗水,不断地从发际间,顺着黑红的脸庞滴落,早就湿透的衣服粘磨着后背,让人难受心烦。大清早,从永泰出发,一路走来,路上连个村庄都没见着,更别说个人影了。此时已经又渴又饿又困的他,后悔死了,悔不该昨晚草率决定:走路出来,到甘厝口搭车会福州。
可哪知,会有这么热的天,这么远的路。现在的想法,就是赶紧找到个地方、找到人,可以喝水、饱肚、休息。
他,年轻人,此刻刚吃完饭,坐在农场马路边的大树下,挨着水井边,正在纳凉。微闭着眼,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大蒲扇,准备好好打个盹,休息下,下午还要干重体力活呢。
二、邂逅
中年人径直走向了年轻人,说到:“老乡,可以借一下您的吊桶吗?想打点水喝”。一口福州腔。
就这样,一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偶遇开始了,然而它却是一个日后的亿万富豪的起始点。从这次偶遇开始,这位年轻人便走上了他开挂、辉煌的人生。
不卖关子了,这位年轻人就是现在鼎鼎大名的中国首善、著名企业家曹德旺。而中年人则是福州连江的王以晃,时任连江琯头山兜农场场长。这次他到永泰县推销完树苗后,等了3天,都没买到回福州的长途汽车票,一气之下,决定走路到福清的甘厝口,再搭车回福州。
那这是一次怎么样的邂逅,竟会成为曹德旺人生中最重要的起点、机遇呢?请接着往下看。
曹德旺干活的地方,叫大洋农场,属莆田的,那边人都是讲莆田话,而福清人曹德旺讲的是福清话。因此王以晃用福州腔普通话打招呼时,听到乡音的曹德旺,没有一丝陌生感,反而感到很亲切,便用福州土话同中年人搭讪了起来。
曹:这井里的水虽然冰甜,但水里有血吸虫,不能直接喝。
王:我太渴了,只要有水喝就行,有没有血吸虫都没有关系。我抵抗力强,没事。
曹:别喝井水了,你稍等,坐这树下凉快一下。我房间里刚好有泡凉茶,这就进去端出来给你喝。
说完,曹德旺站了起来,将蒲扇递给王以晃,自己朝不远处的农场宿舍楼跑去。曹德旺将泡好的,原准备下午出工时喝的凉茶拿了出来,递给中年人王以晃。
王以晃竟然一口气给全喝光了,可见是多么的干渴。喝完后,连连道谢。
其实,曹德旺不让他喝井水,并不是水里真有什么血吸虫,,实际上也没有,而是曹德旺知道:大暑天走了长的路的人,出一身汗后,如果猛喝生水,一定会生病。
喝了凉茶后,王以晃精神头好了很多,把他这次之所以要走路,并路过这边的事讲了出来,还没吃午饭,准备再接着走到前头几十里远的甘厝口,搭车回福州。
三、留宿、交心
曹德旺听了,说到:这不可能,从永泰到这里,你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距离。今晚是肯定走不到甘厝口的。还有,这条路下午也没有去甘厝口的班车了。你走了这么长的路,也累了,饿了,干脆就留在我这儿,先吃饱饭,休息休息。明天早上,有过路班车经过这里,我可以保你能坐上这车,到达甘厝口。
曹德旺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他对经过农场这边的过路班车司机很熟,知道即使买不到票,司机也会给安排。
王以晃心想:既然今晚走不到甘厝口,且明天还可以坐早班车过去,岂不更省时、不费劲。还有这年头出门在外,半道上能碰上这么个热情、好心的小伙子,着实不错,干脆认识下,结交个朋友。便同意留下来。
王以晃用吊桶打水,给自己简单冲洗了下,跟曹德旺回了农场宿舍。
曹德旺下了半斤米,准备用钢精锅、煤油炉给煮稀饭给他吃,王以晃见了,便跟曹德旺说:“这点米不够,再多下些”。
曹德旺边淘米边想,这大哥可以啊,初次见面,就跟自己不来客套话了。但一斤米的稀饭,他能吃得完吗?一斤就一斤吧,吃不完,晚上也可以吃。
稀饭煮好后,还没怎么放凉,王以晃就三两下全吃完了,刚刚放下碗筷,就问曹德旺:你留我住,晚上有酒喝不?
曹德旺见他这么快人快语,简直把自己当成老朋友了。心里有点小感动。要知道,那时曹德旺27岁,王以晃估计要大他20岁。
曹德旺说:我这里酒没有,只有花生米和鸡蛋,你若是实在想喝,我也有办法去搞一瓶。
王以晃没一丝客气,直截了当说:还是去弄一瓶来。晚上咱们俩喝一下,至于菜,有花生米就可以了。
曹德旺说:好嘞,那就这样吧,你刚吃完午饭,现在肚子肯定不饿,我们下午先在宿舍里喝茶,等到农场的知青们吃过晚饭,八九点时,我们再到食堂去做菜、喝酒。
那个下午,曹德旺没有出工。他先写了张借1瓶丹凤高粱酒、1斤花生米和10个鸡蛋的借条,让隔壁的一位知青,到当地公社的食堂,找司务长借回来。
然后这一大一小两人喝茶聊天。
直到这时,他们才互相介绍、交底,曹德旺知道了这位大哥,叫王以晃,连江琯头人,山兜农场场长,也当过村长。
一个下午的交谈,再加晚上喝了酒后的天南地北地海吹,两人越谈越投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年龄不是问题,都把对方认成了好兄弟。曹德旺后来在多个场合讲过,王以晃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好兄弟。
那一夜,王以晃就在曹德旺的宿舍里搭了个地铺睡。睡前,他动员曹德旺年后到他的农场去当推销员。
第二天,吃过萝卜干配稀饭的早餐后,曹德旺把送王以晃送上了早班车,临走时,王以晃特意回过身来说:依弟,过了年,就不要在这农场干了,到我那儿去,绝亏待不了你。
惜别后,曹德旺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一切照旧,为多赚点工钱,努力在农场干着苦活、累活。对他而言,就是认识了个好朋友、好大哥。对大哥的邀约没考虑,也没在意。
四、回家过年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快过年了。
那年,大洋农场的任务很重,领导没让曹德旺回福清老家高山过年。让曹德旺没想到的是,王以晃来了,居然在腊月二十八那天来了。
这回,王以晃穿着一身深灰色卡其布缝制的中山装,有模有样,看着就是个干部。
见到曹德旺,王以晃就用福州话骂道:“你这小子,真是太无德了,大年三十鸡犬都返家,而你家里有父母、老婆、孩子,竟还待在这儿,想干什么?”。
曹德旺把不能回家的原因说了,王以晃生气道:他们算个屁!走,我与你一起去见你领导,告诉他,我们明年不干了。明天就要回家过年。
王以晃边说边开始动手,帮曹德旺收拾起行李来。
晚饭后,曹德旺骑着自行车,载着大哥王以晃来到公社,见了领导。说家里出了事,父母身体不好,马上就过年了,我要回家。
似乎看到有人撑腰,领导也不好说什么,就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曹德旺和王以晃坐车离开了大洋农场。到甘厝口后分别,各自回家过年。
曹德旺回到了高山家,更让让想不到的是,他刚进家门,行李还没有放下,妻子凤英就迎上前来。说:你可回来了,昨天家里来了一个人,提了很多东西过来,鸡鸭鱼肉酒啊什么的,一式两份,一份给了爸妈那里,这下家里年货都有了。这人到底是谁啊?我不收,他说是你的好兄弟,放下东西就走了,茶水也没有喝一口。我们真是遇到了一个好人啊。
曹德旺看着堆放在房间和厨房里的年货,不禁泪眼满眶。
大哥王以晃能到农场看他,要他去那边工作,都够感动了;更没想到他是先来高山家里,给自己和父母送年货,然后再到农场找他。且从昨天见面起到今早分开,提都没提年货这事。要知道,70年代的交通是多么的不便。从连江琯头到福州,再到福清转高山,然后再大洋农场,一路来回奔波,多么费时费力,这份兄弟情谊,太重了。
曹德旺虽口头答应了王以晃,去他那边工作,但并没说死,也想回来征求下家人意见。这下,他不再犹豫、考虑了。
年春节,曹德旺家过了一个丰盛的年。
五、销售员,6万元
正月初五,曹德旺就离开高山,乘、转车来到了连江琯头的山兜农场,算是向王以晃拜年,也是报到。
王以晃见曹德旺来了,格外高兴。先是上下打量了曹德旺一番,然后把女儿叫了过来,说:“闺女,把手表脱下来给你曹叔叔用,他需要,你在家不需要”。
虽然女儿百般的不愿意,但王以晃还是从女儿的手腕上,把表给捋了下来,直接戴在了曹德旺手上。那是一块上海牌手表,在当时的乡下很不常见。随后,王以晃又把他老婆叫过来,说:去把美国寄回来的那块的确良布拿出来,找裁缝给小曹做一身衣服。隔天,衣服做好了,一身新行头的曹德旺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朝气、英俊、孔武,活脱脱帅哥一枚。王以晃看了,直点头,说:看来,钱胆衣威,俗语说的“人靠衣装马靠鞍”还是很有道理的。小曹,你作为山兜农场的销售人员,也是农场的门面,出外销售和人打交道,模样儿还是很重要的。
从那以后,曹德旺就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现在:外出的时候,再累也一定要穿戴齐整,做好和自己身份相当的打扮。
立春过后,便是农场苗木的销售旺季,曹德旺迅速熟悉情况,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第一年,因为刚入行,经验、人脉都欠缺,曹德旺没赚到什么钱。年终,王以晃给了曹德旺1万块。曹德旺很是感动,他知道王以晃虽是场长,但也不是一人说了就算。这1万块,是王以晃跟农场里的其他人商量、说情多次后才同意给的。正是这1万元的酬劳,让那年没有多少业绩下的曹德旺,更加明白、理解王以晃对他的扶持和激励,也促使了曹德旺日后更加发奋图强。
皇天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曹德旺靠提成赚了3万多;第三年,他又赚了3万多。
当时的大多数人,都没什么余钱,因此也没有把钱存到银行的概念,还有不敢露财。所以曹德旺把这么多钱统统拿回家,就藏在家里的床铺下。那时的票子,可没50、面额的,最大的票面额是10元,大家想想,整整张的10元的票子,还不把床给铺上了厚厚的一层。
在那个年代,有6万块,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据测算,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千万以上吧。年纪轻轻的曹德旺,在3年内便赚到笔巨款,着实厉害。
曹德旺的经商头脑、赚钱能力非常强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他10几岁时就跟曾经的资本家父亲倒卖过烟丝、水果(该内容可见小编前几期的文章);结婚后还贩卖过木耳到江西鹰潭。这些先前种种的磨难、经历、淬炼,让曹德旺先人一步,学会、悟出了初步的经营之道、做人道理。
也正因为此,慧眼识人的王以晃才跟他,那么投机、相识、相知;再加上那个年代大家的经商意识都很弱,曹德旺甚至可以一招鲜吃遍天,这一切,让曹德旺在闽东、闽北的苗木界如鱼得水,风生水起。
照常理说,曹德旺在王以晃这边,肯定会一直干下去,谁会嫌钱多呢,何况还有个好兄弟罩着。
六、有钱不赚
但随后发生的三件事,让曹德旺的人生之旅发生了改变。
第一件事:
年冬,某一天,曹德旺和农场的几个干部子女,一起送树苗到几百公里外的明溪县卖。才到明溪县城不久,老天就下起了倾盆大雨,这下苗木无法栽种,暂时是卖不了。曹德旺他们闲来无事,就在街上转悠。
不转还好,一转就来事了,街上的当地人都在纷纷传说要地震了。这些干部子女一听,吓坏了,赶紧回到住处,收拾行李,转身就跑,要说多快,就有多快了,离开明溪,保命要紧。
曹德旺没跟他们一起跑走,而是一个人留了下来,冒着雨,看守着这批二三十万株、价值5、6万的树苗,毕竟这是农场乡亲的心血,不能不管不顾。
几天下来,并没有传说中的地震,反而是云开雾散雨歇。曹德旺陆陆续续地把带来的树苗都卖了,然后带着钱,回到了琯头。他向农场领导汇报了此次明溪之行的情况,希望能批评、处理那几个没有点责任心、临阵逃跑的干部子女。
干部们对曹德旺一边表扬,一边敷衍。说反正也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加之他们都是孩子,不太懂事,这次就算了。
领导们的这种偏袒做法,让曹德旺很是不服、不解,觉得有一必有二,有二必有三,若农场对这些子弟兵不好好管里,就肯定不会有多大的发展。甚至还有可能会排挤像他曹德旺这个外来者。
第二件事:
年,春节期间,几个陌生人拎着礼品,到曹德旺高山家里拜年。自称是福清龙田人。龙田、高山是紧邻的两个镇,曹德旺每次出远门,都得经过龙田,因此大家也算是邻居了。
来者都是客,曹德旺招呼他们,在厅里泡茶。
领头的那人直夸曹德旺做果苗,做得非常大、非常好,是苗木界的一把手。趁着春节,你曹德旺在家,便慕名过来拜访。
大家客套话说完后,他们就直接道出了来意:曹老弟,我们知道你在琯头做得很好,也知道那边给你按20%抽成的。这样吧,你到我们这儿来做,给你按40%的抽成,怎么样?
来人看着曹德旺,以为他会立马应允。
然而曹德旺不慌不忙,说道:谢谢你们大老远地来看我,不过,大春节的,不提这事吧?咱们,喝茶,喝茶。
说是不慌不忙,其实曹德旺心里早就思考、嘀咕开了:不会疯了吧,40%提成!花一倍的价钱来挖墙脚,我曹德旺是什么呀,不过是一个卖树苗的。这还了得,我在琯头的情况,连福清人这边人都知道,这下可糟了,钱赚太多,是有可能要拿去枪毙的!不行,我得想个法子把他们打发掉。
他们喝了几杯茶后,未得到曹德旺的答复,便起身告辞。
临走留话说:老曹,你春节期间,好好想一想,我们给的条件,很优惠哦。再有,龙田离你家也近。
曹德旺说:好的,好的。送走了他们。
从那一刻起,曹德旺就下了决定,要赶紧离开苗木界,这钱不能再赚下去了,否则迟早会出问题。
那个年,曹德旺过得并不踏实,一直担心着:自己卖树苗的名声大了,钱也赚了不少,是否随时都有可能被抓起来。但有一点让他高兴的是:自己离开苗木界的决心已下,不再纠结了。
七、创办玻璃厂
春节一过完,曹德旺就乘车到了琯头,一五一十,向王以晃说明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并提出了辞职请求。同时曹德旺答应王以晃,会把本年该他做的工作,做完后才离开。王以晃虽惜才不舍,但也十分理解曹德旺这个小兄弟,始终觉得曹德旺不是池中物,农场也非他久留之地。
没过几天,曹德旺又去了次他熟悉的不能再熟的明溪,之所以这么说,明溪除了是他的主要销售市场外,这里还留有他的情爱。这次来,主要是处理业务。可是老天爷像是有意要指引曹德旺似地,有那么几天接连大雨,还倒春寒。
闲来无事的的曹德旺,在一个下午,约了朋友老吴和小林一起品茶、喝酒,这两人都是城里人,大学毕业生,在各自的单位因种种原因被送到明溪劳教,后在明溪落户安家。
不甘平庸的三人,交往颇深,在那个下午的茶熏酒醉中,竟讨论、策划起办水表玻璃厂的事儿来。相约由曹德旺出面,在他老家福清高山办厂。就是这次的三人小聚,竟发端出现在赫赫有名福耀玻璃。这是后话了。
曹德旺在随后的两三个月内,就把手头上的农场工作给办好了,然后与王以晃惜别。
回到高山后,曹德旺全身心地投入,开办高山异形玻璃厂。
八、办婚礼,了心愿
由于忙碌,且办厂不顺利,远不如预期,曹德旺和王以晃的联系也少了,但兄弟间的感情并没丝毫淡薄,依然深深记挂着对方。
年冬季的一个下午,曹德旺在高山厂办公室与几个同事聊天,邮差送来了一封信。曹德旺一看,是从连江琯头寄来的,是王以晃大哥,赶紧撕开。跃入眼帘的是:
老曹:
听说你工厂已经办起来了,真为你高兴。不久前,医院查出患了肝癌,日复严重,可能时日不多了我很想念你,如有时间,可否见一面。
王以晃
怎么会这样,曹德旺鼻子一酸,王以晃出了这严重事,自己竟浑然不知,愧对大哥了。立即联系车站,购买去福州的长途车票。
可车站回复说,不仅当天没票,接连下来三天,去福州的长途客车票也已经售光了,
坐车去福州是不可能,心急火燎的曹德旺,只好到处找车,好不容易包了一辆跑运输的三轮车,答应第二天一早出门,送他到福州。再从福州转乘下午的船到了琯头。
到王以晃家时,天已经有些黑了。门前冷冷清清的,没了往日他当场长时的喧闹。
曹德旺轻轻地推开房门,屋内很暗,只亮着一盏昏黄的灯,轻轻喊了一声“以晃哥。”
“在这里”,一个微弱的声音从卧室里传出。
曹德旺疾步走进卧室,看到坐在床上的王以晃,胆颤心碎,疼痛不已。曾经健壮如牛,那么熟悉的王以晃大哥,现在怎么变得,如此瘦骨嶙峋,肤色蜡黄,简直都快认不出了。的确比想象中的严重,估计时日不多了。
曹德旺脱了鞋,爬上床,坐在王以晃的身边。
王以晃想挪开,却动不了,只能用很微弱的声音说:不行,老曹。我得的是肝癌,听说会传染。你要坐远一点,我们说话。”
曹德旺忙应道:没事的,以晃哥,我没听说这病会传染。谁叫我们是兄弟呢!我来迟了。
两个人就这么紧挨,促膝长谈,王以晃说着他的所有心事和顾虑。让曹德旺今后关照下他的子女们。曹德旺一口应承下来。
按当时福州人的习俗,如果家中的长辈死了,孩子必须等三年后才能办喜事。让王以晃,最放心不下就是:儿子王兴章的媳妇还没娶进门。家里也没钱办婚事了。
曹德旺安慰王以晃:你安心养病,王兴章的婚事,我来替你操办解决。
曹德旺知道王以晃的个性,直接给他钱,肯定不会要,还会伤他自尊,这对他病体可不好,如何顺顺当当按照习俗、规矩尽快把婚事办下来,成了当务之急。
曹德旺先让媒人做通了女方家的工作、择定婚日,然后赶到福州,通过朋友圈,先后找了他所知道的王以晃的朋友,说明情况,让大家捧捧场,参加王以晃儿子的婚礼。
婚礼顺利地办下来。王以晃在福州等地的朋友们也都来了,大家有意包了大红包。贺礼一共有1万多元,除去婚礼的开销,还有剩余。
这下王以晃最大的俩桩心事了了。随后没多久,王以晃夫妇竟相距离世。
要不是曹德旺的当机立断,帮王以晃一家策划将大儿媳娶回,真不敢想象王家后来会是什么局面。后来,曹德旺也时时帮助王以晃的子女们。
这件事在琯头山兜村影响很大,直到现在,还有人不断提起。后来也有朋友问曹德旺,当时为何那么起劲、出大力,曹德旺只用两个字回应:知交。
九、朋友几个
是的,朋友不在多,而在乎精,大家若有三、两个像曹德旺和王以晃之间交情的朋友,则是人生幸事,可喜可贺。
曹德旺在高山异形玻璃厂的头几年里,担任采购员,虽然工厂颇经周折,直到年,实行承包后才发展起来。但在这极其困难的6年时间里,曹德旺利用床铺下的厚厚积蓄,广交朋友,重情重义,无私帮助了很多人,虽花掉了很大一部分钱财,但在福州、上海等地搭建起了一个完整的采购网,成了国内物资界的大腕,正是凭他这个时期打下的坚实人脉基础,筑牢、升华自己的经商环境、经营理念,才有他日后凭借福耀玻璃的一飞冲天,成为著名企业家,登顶中国首善。
曹德旺与王以晃的相交、相识、相知,以及他后面几十年的一路走来,看是偶然,实则必然,都是从本心小善而出,善善相报,成就别人,自己也终成大善。
看完了本文,是否可省思下:何谓朋友?自己心中的真朋友有几个。曹德旺能达到今天这般成就,你认为真正原因是:善心?朋友?头脑?机遇?还是其他什么?欢迎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