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又多了一个游玩去处,距市区不太远闽

北京哪家荨麻疹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9711.html

  紫云村早先叫云台,后因文天祥书“显盖紫云”而改作今名。如今,体现传统文化创新的闽学第一村在这里规划建设,将亮相于世。 

  “三坊一道十八景,水秀山清闽学村”,这是今人对紫云闽学文化新景观的规划。

三明日报记者近日到位于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的现场,亮点提前看。

Q

“老乡,村里往闽学广场怎么走?”

A

“哦,你是问杨龟山等四贤雕像那儿吧。”

10月17日,记者在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与一位村民对话。

闽学四贤塑像

从夏阳乡往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公路直行,满山绵延绿色,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绿海之中。上到高处,地势陡然平缓,就在这平缓处,有一处新建的闽学文化景观。一块高大立石,上书“显盖紫云”4个大字。立石被周边的绿色簇拥着,与立石正对处,是一只汩汩吐水的石雕茶壶。

这刻字与茶壶,都与闽学文化有关。“显盖紫云”是南宋宰相文天祥所书,其时他南下募兵,路过紫云,夜梦饶公奉茶,征显吉祥。第二天醒后,文天祥便依梦寻迹,找到供奉饶公的紫云均峰山均峰寺,并书此四字。

  紫云村早先叫云台,后因文天祥书“显盖紫云”而改作今名。如今,体现传统文化创新的闽学第一村在这里规划建设,将亮相于世。   

用自己的方式弘扬闽学文化

  罗志明是紫云村人,这位“70后”20世纪90年代到沿海打工,创业有成后,立志回乡传承闽学文化,打造闽学十里静修步道。

  10月17日,记者在十里静修步道的起点建设现场看到,步道的格局,已经打开。静修步道起于闽学广场,这里也是闽学村建设的中心区域。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夯地基,砌石块,规划图上的项目正在落地。

  紫云乡贤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弘扬着闽学文化。乡贤张松青在外工作,退休后致力于恢复村里的闽学文化传统古迹。在他的统筹下,用原村部礼堂,建起了闽学馆。这座闽学馆展示了紫云村的闽学遗迹,呈现了闽学四贤的主要思想。闽学馆采用木构装修,环境古色古香,这里也成了周边闽学文化活动的场所。

  乡贤张宝玉,也热衷于闽学文化的挖掘保护。她不仅拍摄了许多闽学文化照片,还设计了闽学馆的格局。

  紫云是一座宝地。这块高山平原,有3个自然村落,如三颗宝珠,落在紫云村这块玉盘中。杨坊、罗坊、张坊,三坊相辅,成就了自然和谐的闽学村。

  记者在3个村落中行走,只见三坊各居一方,周山环抱。三坊间阡陌纵横,犹如世外桃源。

  紫云有着深远的闽学渊源。闽学代表人物张载、杨时、罗从彦的后人,迁居于这里繁衍生息。福建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云生称,紫云村是闻名遐迩的理学名村。他说,同朝代三位理学(闽学)家的后裔不约而同地在同一地域分别聚族而居,形成一个大村,这在全国也是少之又少的。

 

紫云闽学村(规划图)

渐行渐远的文化古事

  在紫云三坊行走,一些老房子被夹杂在新盖的房屋中。那些旧时的文化承载,也渐行渐远。老村道的影子若隐若现,鹅卵石铺就的路面,泛着村庄的古事。村道上最醒目的,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功名旗杆底座。这些石底座,大多保存完整,上面的进士、举人等名号,依然清晰可见。

这里耕读世代相传。在紫云村部,有一幅宋朝以来村里的功名榜,宋、元、明、清朝,紫云出过13名进士、5名举人、21名贡生,曾有“一朝七进士,一门双武举”的佳话。

  黄章新是紫云村党支部书记,这位20世纪的新移民,对紫云村的闽学文化却如数家珍。闽学文化的底蕴,在这片山水人家里沉淀至深。黄书记讲了一件小事,他说:“今年村里从张坊修一条通自然村的水泥路,经过一户人家自留山,村里跟那户人家做了下协商,他就同意了。”黄书记感慨地说,村民这么通情达理,这跟闽学文化的世代滋养是有关系的。

  黄章新对村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对村子里的古物更是一清二楚。他带着记者从杨坊走到罗坊、张坊。在杨坊一户人家房前,有一块老宅院门。不高的砖墙,门框是青石条,门楣上写着“翠霭篷庐”,尽管宅门上长了草,却是村子闽学文化的难得印迹。宅门的背面,写有“德星照”,可以想见宅院主人的志趣。

紫云祭祖的演变,也彰显了这里闽学文化的流传。据传,紫云三坊的祭祖原来都是单独进行。后来有一位私塾先生说,你们的祖先都是一脉相承的理学家,杨龟山(杨时)的学问受到张横渠(张载)的启发,罗豫章(罗从彦)又是杨龟山的弟子。祭祖时请大家参加,不是更隆重和热闹。自此,三坊祭祖日期错开,当杨坊祭祖时,请张坊和罗坊长辈参加,当张坊和罗坊祭祖时,也同样。

  紫云村三坊先民还共建有三贤阁,三贤阁与杨坊的立雪斋、启秀堂、四知堂,罗坊的翔鸾祠、崇善祠,张坊的励志碑等展示出了这里深厚的理学底蕴。

闽学文化新景观

  “三坊一道十八景,水秀山清闽学村”,这是今人对紫云闽学文化新景观的规划。

这十八景包括五龙望鼎,山湖养生,紫云台殿,天瀑含青,闽学广场,从彦故居,饶公奉茶,颐寿天池,均峰古刹,望佛云台,杨坊古街,仁人静挹,罗坊新村,张坊里巷,古树迎宾,幽峡探秘,重山鸟语,四叠瀑布。

  十八景通过十里闽学静修步道串起,从起点至终点,以闽学文化的历史演变时间为轴,让人体会到闽学的传承脉络和文化内涵。

  规划的紫云书院,将建仿宋书院,展示闽学文化并开展闽学静修、禅意冥思等活动。如今的望佛云台,已经建成。村部前的木构平台,简约大方,人们站在上面,可以望见不远处的天然卧佛山。

  闽学园,罗志明团队已在这里建设。记者采访时,罗从彦故居的地基刚刚打下。闽学园有一道天然瀑布,从上而下。瀑布山体中,有一支大毛笔,罗志明喻之为闽学文化的点睛之笔。

  闽学园还有一口永和泉。永和泉,在罗志明的点拨改造下,成为这里的一道活泉,给这块闽学园地增添了一股不竭灵气。

闽学园里,走过步云桥,通过七亭、一鼎、一归壁、一书院、一广场等景观来打造。闽学广场,四贤石雕像,静立于此,人们在村中行走,已有“借问书院何处去,村民遥指闽学园”的意趣。

  在这地块,曾有灈缨亭、颜乐亭、永和亭等古迹,它们将被一一复原。罗志明指着从罗氏族谱拍来的罗从彦故居图说,罗从彦崇尚淡泊的生活,尽管上面标注着故居图景,当年这里的设施也是十分简陋。正是这种一瓢饮,一箪饭的生活,彰显了闽学文化的精髓。

  如今,一条从三明市区经砂蕉村到紫云的公路,正在加快建设中。明溪县夏阳乡党委书记告诉记者,目前这条公路已进入实施阶段。到时,这个绿海中的闽学村,将成为三明周边闽学文化传播和游览的一处胜地。

(三明日报记者苏诗苗文/图)

来源:三明日报

本期编辑:凌峰文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4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