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家园生机勃发万寿岩遗址保护和发展

东南网6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全幸雅方炜杭实习生廖子谦)“群山透逸不能高,突兀独摩霄汉碧。”时光荏苒,宋代文人笔下的万寿岩静静地屹立在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

夏日的骄阳,难以阻挡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有序来到万寿岩遗址,实地体验“18.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这里已成为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考古文化胜地。

20年前,万寿岩遗址一度面临因矿石开采而消失的威胁。千钧一发之际,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两度对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20年来,三明市委市政府牢记“做到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的嘱托,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坚持合理保护和利用万寿岩遗址,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

保护:筑牢基础

年6月,万寿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对三明市的遗址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凡事预则立。彼时,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刚刚成立,保护工作千头万绪。为让遗址保护有明确的工作章程,三明市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福建省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涵盖科研、修复等多方面。

科研上,三明市政府邀请省内外专家对万寿岩遗址进行考察研究,充分挖掘其学术价值:原国土资源部为万寿岩遗址的植物孢粉作出了分析报告;北京大学专家为船帆洞样品进行了两次碳-14测试,得出了洞穴年代;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进行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遗址的神秘面纱被一步步揭开。

当时,考古学界对石铺地面的成因还存有争议。“对此,我们邀请各相关学科专家齐聚万寿岩,最终证明船帆洞内的石块层非自然形成,属于古代人类铺设的石铺地面。这为研究早期古人类适应改造生活环境的能力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末次冰期古代人类生存环境和文化演进有极其重大意义。”万寿岩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余生富说。

而对于年接任三明市文化局局长的汪震国而言,万寿岩遗址的修复工程更是一场持久战:“一到下雨天,我就整宿睡不着觉。”

万寿岩遗址原是一处开采了20多年的矿山,开采活动在岩体上形成了4处大型的开采面,岩壁存在大量的危岩。由于岩体破裂,雨水可直接从船帆洞顶部倾泻而下,淹没石铺地面。“南方多雨,文物局常常连夜运送几台抽水机到现场轮番作业”。

临时抢救只能治标,逐步修复才可治本。三明市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制定万寿岩遗址保护工程方案。截至目前,万寿岩遗址已实施4期本体保护工程,包括危岩加固、裂缝封堵、石铺地面防腐等项目,遗址本体已得到较为有效的修复。

开发:注入新动能

如果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那么开发利用则给遗址本身注入了新动能,使其与环境互融、与时代共进。为合理科学地开发万寿岩,三明市决定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抓手,助推遗址的可持续传承。

福建省考古与博物馆学会会长郑国珍认为,要理解建设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意义,必须对“考古、遗址、公园”三个词进行分别解读。“公园的作用在于服务社会公众。考古的定位,强调公园建设必须运用考古思维、考古成果。遗址则突出了公园内部的构成要素。三方面结合,要求公园建设须在确保文化遗产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开发部分能够展示的遗址,使其科学价值可观、可感、可触,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建设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际上是对“保护与开发并举”这一文化遗产传承观念的生动实践。

年,三明市邀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文物保护研究所编制完成《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遗址的合理开发明晰了方向。次年,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计划书、对文物影响的评估报告相继出炉。同年12月,万寿岩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至此,万寿岩遗址迈上了科学开发之路。

谋定而后动。三明市将原有的石灰石破碎厂厂房改造为文化交流与教育基地,把泥沙路面改造为沥青路面,让万寿岩山体重披新绿。

紧接着,洞穴遗址、遗址博物馆、宋代五级涌泉生态恢复区、万寿岩山顶生态恢复区、渔塘溪滨水区也一一建设完成。一番修整下,万寿岩遗址环境风貌与公园的作用定位更加协调统一。

经5年建设,年12月,万寿岩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是福建省唯一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以考古特色为主题,人们能在公园游览、观赏考古成果的同时“探秘”考古挖掘现场。

基于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科研功能,年,三明市在遗址旁设立了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万寿岩提供了丰富的研学教育资源。每逢周二、周三,学校会集中组织孩子们参观遗址公园、开展研学活动,培养孩子们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对家国文化的热爱。”三明市中小学校教育实践基地教师朱艳芳说。

“我们的设想是,在万寿岩遗址本体周边,恢复距今18.5万年、10万年、3.5万年三个历史时期的生态景观,并打造考古遗址天文台,让人们在游玩时亲身体验古人类生活环境,在观测星空时静静感受岁月的流淌。”郑国珍说。

共享:引来百业兴

色彩斑斓的应季花卉竞相开放,成群结队的鸟儿在草丛中轻歌曼舞,微风拂过池塘水面,掀起粼粼波光——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处处生机勃勃。

镜头转回到20年前,万寿岩周边却是满目疮痍、粉尘漫天。

彼时,矿石开采业是岩前村的支柱产业。村子面积不大,石灰窑、水泥矿却足足有20多个。村口的一小段村路上,常常密密匝匝停着许多运载货车。

“20年来,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遗址开发是转变的关键原因。”岩前镇党委书记蔡明泉说,随着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镇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提升,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式产业也不见了踪影。

年12月,福建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三明经济开发区,南起岩前镇,北至明溪县沙溪乡。趁此契机,岩前镇原有的许多工业逐步退镇入区,镇内产业结构朝着低碳绿色的方向转变。

蕴藏在万寿岩遗址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对三钢的生产经营影响深远。“年至今,三钢产能呈几何级增长,但通过提升装备工艺技术、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污染排放物却大大减少。对标绿色发展,如今的三钢已获批国家AAA级景区,成为福建省首个钢铁工业旅游区。”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黎立璋说。

与此同时,依托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岩前镇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如火如荼。每到提子成熟季节,镇内的亩提子观光园游客如织。眼下,岩前镇还与三明市农科院合作开发花海项目,鼓励村民开发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场所,完善旅游业态,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对于家乡的变化,岩前村村民邓积根感触良多:“村里人气越来越旺,全村搞起了采摘、餐饮。我也把家里的房子改造成酒家,生意不错。更重要的是,环境好,咱们身体也好,日子过得舒心!”

产业兴了,村子美了,村民乐了……富裕、生态、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岩前村徐徐展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0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