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是直通车
最美
02:19“呜呜呜——”75岁的杨美林啜起嘴唇,呼啸声在君子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密林里回荡。
尾音拖曳,观鸟摄影迷们在迷彩幔帘后架起长枪短炮,屏息,自然界声响涌进耳膜。有人听见“红豆杉的红果子沙沙作响”,有人听见“六点半的太阳光顺着树梢往下走”。
比红豆和晨曦更诗意的一幕,在两只白鹇翩然踱步而出时到来。杨美林手执长竹柄的粮罐,把谷子和玉米点在树干和岩石上。
白鹇雄鸟羽白红脸,尾翎长长,形似凤凰,仪态万方。它们随着杨美林的点食路线展翅啄食,青苔、溪流、嬉戏的珍禽,相机咔嚓声立即争先恐后密集响起。
折翼白鹇
△白鹇江月兰摄
白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别处不寻常见,在君子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的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却成群结队地闯入摄影家镜头。
一个原因是明溪当地鸟多。明溪恰好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春秋两季数百万只候鸟在这条千载鸟道越冬、繁殖。而明溪森林覆盖率高达81.48%,鸟类资源丰富,濒危珍稀物种繁多,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县份之一。
△长颈白尾雉江月兰摄
另一个原因,则是鸟儿们在这有个“好朋友”。不单是白鹇,路过的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鸳鸯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不少都“听杨美林的话”。
杨美林是三明市明溪县紫云村村民,紫云村自古鸟多,成群结队在稻田觅食,村民得设法防着鸟偷吃粮食,驱鸟捕鸟,腊鸟干还曾是当地桌上菜,号称“养鸡不如打鸟”。但杨美林舍不得伤害生灵,连白鹇出山来偷吃鸡鸭饲料被狗咬,他也是“偏向鸟的多”。
过去,杨美林在山脚下养了上千只鸡鸭,玉米粒撒出去,一群白鹇也成为常客,“跟我有感情了,就好像自己家人一样,一叫就来”。
有一次,杨美林发现一只白鹇翅膀耷拉,叫声哀哀,估计是翅膀断了。“我把它抱起来,它也不躲。”杨美林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回忆说,他轻轻捏白鹇的翅膀,摸到断骨,帮它推骨头上去,包扎敷药,养了好几天。“救了它就更黏我了”。
杨美林的孙子杨水清,也耳濡目染地传承下来。年,杨水清张罗着在君子峰的均峰山密林里建设了几处景观各不相同的观鸟点,杨美林的啸声成为白鹇现身的集结号,“正式启动紫云村观鸟产业”。而在媒体笔下,颇有传奇色彩的杨美林,渐渐被雅称为“深山唤鸟人”。
这几年,不少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紫云,跟随杨美林进山“会鸟”。甚至有欧洲游客将杨美林“会鸟点”所在的经纬度、以及“如何找到杨美林”制作成攻略,引来更多海外同好按图索骥。
有一对瑞典夫妇,深爱中国,先生曾到汶川地震救援,妻子则行动障碍以轮椅出行。他们凭借外文网站找到的经纬度攻略,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直径奔赴紫云村找杨美林观鸟。
△彩鹬亮翅邵开建摄
杨美林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这几年变化最大的有两点:一是家里五间客房都充当了民宿,常年吃饭的客人不断;二是村里没人打鸟了,开起观鸟民宿的越来越多,有几个甚至是从国外回来的归侨。
杨家掌勺的,是杨美林儿媳饶秋兰。她手脚十分麻利,一个人捯饬三桌像样的饭菜不在话下。天南地北的观鸟人吃了她挖的竹笋和红菇,又教会她做河南烩面和美国煎牛排。
饶秋兰的儿子杨水清,从小喜欢跟着君子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家们转悠,但饶秋兰却“实在是搞不懂他”。
在饶秋兰眼里,儿子大学毕业后,“也不好好找工作”,上海、北京、海南、台湾“到处去蹿”。儿子再三叮嘱爷爷不要把鸟赶走,也让她困惑不已,“野生的鸟喂它们干什么?”
△白鹭江月兰摄
杨水清把家里的客房布置成观鸟主题的民宿,大幅珍禽照片打印出来,挂在墙上。小院里没再种葱蒜,却种了两畦菊花,还用木头搭了个投影茶室。
手脚勤快的村妇和村民被儿子请来,教研学营的大学生和孩子们打草鞋、做糍粑、打擂茶。3年间,村里开了6家民宿,村民还组了个滴滴车队。
茶室、菊花和“和鸟做朋友”……儿子的这些做法,对饶秋兰来说太“城市”了。数了下,来过她家的“观鸟人”竟来自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饶秋兰坦言,连她都不知道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杨水清的“观鸟”国家专利
△领角鸮江月兰摄
紫云的山水鸟兽是美丽的,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物种专家来来去去,一直向少年杨水清传递这个概念。
年到年,就读于三明学院的杨水清去台湾的“中国科技大学”交流学习。这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省,是非常常见的进修方式。
杨水清告诉记者,他在台湾读书最大的收获,在参访桃米社区和池上米乡之后,“台湾人讲故事的方式”。“庭院可能就只有一棵树,却有讲不完的故事,哪怕是一块巴掌大的青苔,也可以从青苔的种属讲到先人的宇宙观。”杨水清说,乡村变得生机勃勃,这给了他很大启迪,令他萌发了念头:“回家,活化紫云村。”
年9月,杨水清和爷爷杨美林承包下均峰一处山林,选取一处溪流潺潺的山谷作为观鸟点。杨水清向记者介绍,山谷里野生红豆杉茂密,有足够多的红果子让野鸟饱腹。“我们找过很多家专业鸟会进行调研论证,野鸟不会对爷爷的投喂产生依赖。”他打了比方,对于白鹇来说,那些玉米谷粒只是小点心,红豆和虫子却是烧肉和排骨。
△黄腹角雉江月兰摄
在紫云,千载鸟道贯穿君子峰,林深、水美、山奇、石怪,除了白鹇,还有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彩鹬、黑冠鹃隼、三宝鸟等“常客”,如何制造美丽的邂逅又不惊扰这些鸟儿?杨水清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鸟人、乡建爱好者组成团队,从鸟类调研做起,修复保护千载鸟道,到最后营造观测点,这群年轻人相当投入。
杨水清告诉记者,他们最为投注心血的是“把明溪鸟道最美一面带给全世界镜头”,因此“有山瀑、有浅溪,有稻田、有山谷,乃至于有古寺……每个观鸟点的布景我们都匠心独运”。
△牛背鹭江月兰摄
为了观测到傍晚出没的鸟群,杨水清常常夕阳西下才能出山。“星星越来越多,我总是一遍遍回想第一次和爷爷到田里守夜赶鸟的晚上。”他说,“现在我却是为鸟而来的,我想,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大了。”
他想起在宜兰一家农场邂逅的“青蛙共和国”。那是个农村司空见惯的池塘,却成为当地向游客展现青蛙不同叫声的自然教育场域。“之前,家乡那些东西,我完全没有美的感觉。”杨水清说,然而现在,他感觉耳朵鼻口打开,“感觉鸟声、风声、竹叶声都那么美,而也有那么多人愿意来欣赏它们”。
在这样的自然美学影响下,杨水清团队的观鸟点布景技术一举申请下国家专利,他们还和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和三明学院联手,研发申请了12项实用型国家专利及5个外观型国家专利,涵盖观鸟产业的方方面面。
不少村民找到杨水清,“申请”在自家林地里建造观鸟点。“紫云村民现在一听到陌生的鸟叫,第一时间就是掏出手机录下来,作为鸟类普查资料。”杨水清笑说,村里已经有13位“富有科研精神”的村民率先通过培训成为“鸟导”。
紫云不是个案
△池鹭雏鸟江月兰摄
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党支部书记杨发喜告诉记者,刚开始村民对观鸟旅游业还有些顾虑和怀疑,村里号召入户“刚开始,没人看好;分了两次红,本钱都回来了”。
前两年,杨发喜从俄罗斯经商回来,在老家紫云村担任村干部。他观察到,虽然人口总量只有四五百人,但现在回流紫云的,以30、40岁的青年居多,“每个人都带着点手艺,对村庄当然好”。
53岁的罗叶生也是从意大利回来的华侨,他所经营民宿主打森林康养,地处数百亩柑橘林和竹林里,意趣盎然,已经小有名气。
明溪县委副书记陈谊声是明溪当地人,对野鸟“从小到大有感情”。“鸟类资源成为明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富矿。”他说,“紫云并不是个案”。
△鸳鸯林锦荣摄
据陈谊声介绍,明溪正在探索村社合一观鸟合作社的模式,共同培育乡村生态观鸟旅游市场。目前,已经注册旦上、鸣溪、福西、下汴、紫云等5家观鸟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村民、贫困户组成,合股联营,利益共享。
当地正保护与修复国际候鸟通道,推进森林康养+生态观鸟旅游元素,目前已建立中溪、旦上、紫云、下汴、福西等12个森林康养基地。
此外,明溪重拳出击违法捕猎行为。在全县深林秘境中设置21个观测点,对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实施24小时监测;林业部门联合当地公检法、市场监管等部门,严厉打击盗猎行为;明溪法院于年发出全国首份“护鸟令”,让违法捕猎者自愿签署保护承诺书。
△白鹭江月兰摄
明溪县夏阳乡党委书记池昌江表示,目前,紫云村已建成闽学展馆,正在抓紧历史风情街、十里闽学步道、理学园、龙西湖景观等闽学村项目建设。
正处于国际鸟道上的三明市明溪县夏坊乡中溪村,也在谱写另一个野鸟和村庄活化的故事。35岁的卢集明把村里30亩水田留作“小鸟的粮仓”,颗粒不收。他和村民们种下的荷花,冬天也不收藕,留下来款待前来越冬的鸟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