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们将打包好的甘薯从田里挑出
甘薯,是平潭人最常种的经济作物。平潭的甘薯,个头极大,表皮纤薄,果肉细腻软糯,口感香甜绵实,是老饕们的“宠儿”。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日照和疏松的沙质土壤,这里集齐了种植所需的最佳条件,“召唤”出品质上乘、口味极佳的甘薯。在老平潭人的心中,冬日里,只要一碗简单的甘薯稀饭,就能够暖进心里。
精心种植势头好
红心绿蔓遍山坡,金秋十月又到了甘薯收获的季节。近日,记者跟随55岁的农民陈红平走在乡间的田垄边。陈红平介绍,平潭的甘薯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因此只要在平潭看到有成片绿叶覆盖的农田,那大概率就是甘薯地了。
甘薯一般以自身作为种子,代代生根发芽。陈红平早在几个月前,就精心挑选一些个头大、品相好、没有伤痕的甘薯当种子。陈红平把种子均匀地排在地里,首尾相接,间隔有序,再扯几十米塑料布,在田边搭几根长木棍或高粱秆,把塑料布蒙在上面,用泥巴和麦秸和成稀泥,把甘薯地糊得密不透风,既能防止老鼠偷食或者石头砸伤秧苗,又能保湿控温。
就这样一个月后,小嫩芽们长出来了。隔着塑料布就能看见里面一片绿色。掀开塑料布,拿上一把剪刀,从地瓜的发芽处剪断,然后把甘薯秧子泡浸在大盆里让它吸水。再将他们栽种到更大的甘薯田里。
别看陈红平的甘薯地不大,却也耗费心神,细心呵护、仔细灌溉。转眼到了收获的日子,刨甘薯可不轻松,因此陈红平总是叫上一众家里人,大家分工明确,大人们挽着裤脚在田里卖力气,孩子们则将甘薯堆成一堆,摘去甘薯蒂。秋风渐凉,甘薯地却一片火热。
不过,像陈红平一家这样纯手工收获甘薯已经越来越少了。机械化时代的到来,让农业找到了一条简单、轻松的道路。前不久,实验区君山片区大坪村,举行了一场福建省甘薯产业发展史上机械最齐全、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生产观摩活动。观摩会现场,移栽机、撒肥机、切蔓机、收获机等十几台甘薯种植机械一字排开。旋耕机轻松地翻耕土地,移栽机在匀速后退中留下两排均匀种植的甘薯苗,切蔓机搅碎地瓜根叶、收获机将深埋地下的甘薯翻铲至地表面,从起垄、扦插到收获,机械化生产贯穿甘薯种植收获的全流程各环节。
而这一幕幕被68岁的“退役农民”翁邦辉看在眼里。十几年前他放下锄头出国经商,如今重新回到家乡平潭,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他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满足。
吃法多样乐趣多
要说甘薯的烹饪方式,最简单也最惹人馋的就是烤制。在翁邦辉的记忆里,做完农活最开心的就是刨个土坑,升起小火堆,再把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甘薯投掷进去。烤得滋滋冒泡儿,糖分透过皮质溢出表层,入口便是忘不掉的香甜滋味。“小时候吃的烤红薯那是又香又甜。”翁邦辉回忆道,拿着香甜的甘薯,揭开焦黄脆皮的外表,香喷喷的热气直往鼻子里面钻,蜜油从甘薯里流出来。
在与“馋虫”搏斗的过程中,翁邦辉的思绪回到了50多年前的岁月。“那时农村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劳动。不仅是收地瓜,还收各种其他粮食,每种庄稼都要赶时抢收,抢收完了,空出地来,再种上其他作物。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参与其中,非常辛苦。”翁邦辉告诉记者,他从小就跟大人一起轮着大镢头刨甘薯。往往一天下来,手掌内磨得全是血泡,一握镢柄就疼得扎心难受。第二天还得咬牙忍痛继续干活,忙到最后,血泡磨成厚厚的硬茧子。
把甘薯制作成地瓜干,也是一个重要工作。甘薯干擦刀是用一块长5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左右的木板子做成,上面嵌着宽5厘米左右的钢片,刀刃非常锋利。“我刚学切地瓜干时,老是切着手,后来按照母亲教的,我边学边练,摸着了门道,成了切地瓜干的巧手、能手。”翁邦辉说。
在翁邦辉的家里,记者还吃到了一碗他亲手制作的平潭特色美食“薯粉结”,由平潭甘薯制成的薯粉,添加花生、鯷鱼干、干贝、五花肉、米粉和包菜等馅料,闻起来香气扑鼻,吃起来味鲜料实。翁邦辉告诉记者:“在外这么多年,我都会叫家人定期给我寄点薯粉。平潭的薯粉跟其他地方的吃起来都不一样,这是家乡味。”
“红薯很常见,却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给予了我太多的幸福。很庆幸父母给予了我与城里小孩不一样的成长环境,教会了我乐观,教会了我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做人就像红薯一样,即使再平凡,再普通,只要你发挥得当,也可以成为蒸红薯、烤红薯、红薯粉,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翁邦辉说。
整合包装市场俏
要论滋养身体,甘薯真不是“盖”的。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载:“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中医认为,甘薯味甘性平,对脾胃虚弱伴有泄泻者有食疗功效,符合中国“药食同源”的饮食文化。在营养界“集大成”的甘薯,也是塑身界的“扛把子”。营养含量高,热量却不高,饱腹解馋的同时,还没有“罪恶感”。无论是曾经粮食稀缺的年代、还是如今的全民健身时代,甘薯都是个“真宝贝”。
甘薯作为平潭的重要种植作物,也是数十年前不少家庭的创收方式。按照传统的做法,家家户户种植的甘薯,自己吃不完,于是就肩挑背扛,到市场销售。然而这样传统的推销方式,辐射的半径很短,只能在自家附近小批量销售,售卖价格自然就不高,农村群众想要获得好的收入,可谓难于上青天,更别提形成商品和品牌了。
王波(左)介绍甘薯伴手礼
如何转变观念,创新方式,让甘薯更有特色、走得更远,创新就非常有必要。可喜的是,这些年,已经有不少商家看到了甘薯元素的发展潜力。日前,走进台湾小镇的平潭馆,平潭甘薯所制成的休闲食品摆满柜台,《海潭味》研发人王波告诉记者,平潭甘薯有着个大、味甜的品质,他希望能够借此推广土特产,同时拓宽平潭伴手礼市场。
“薯”你最棒、丫霸“叔叔”、心有所“薯”这三款由甘薯加工而成的伴手礼,口感或酥脆、或弹牙,香甜可口。“我们努力挖掘本土文化的底蕴内涵,借助流行趋势和平潭话的特色,这一大批伴手礼从理念到包装,都有全新突破。”王波说,小小的一盒甘薯“伴手礼”,是平潭文化的浓缩,也是区域旅游最好的阐释者。(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郑也/文江信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