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方炜杭通讯员江月兰刘才恒陈莉莉)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让其掌握就业本领,是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年初的建档立卡资料显示,三明市的贫困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以上。文化低、知识少、技能缺、思想观念落后,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三明市实施技能培训“造血”工程,开展以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工作,从市到县,再延伸到乡村(小组)、农户,将技能培训与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走出一条授人以渔的精细化扶贫之路。
为了使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三明市委、市政府于年9月下发《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活动的通知》。年以来,三明市共派出名个人科技特派员、5家法人科技特派员和13组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全市个乡镇的个贫困村,帮扶农户户,培训人数超过1.7万人次,使户实现增收,带动脱贫户。
按需培训,解决无技术问题
走进明溪县盖洋镇温庄村,贫困户叶良国、叶清龙父子带领工人在田里忙着收丝瓜,准备将丝瓜调运泉州。
这几年,叶清龙在泉州摆菜摊,销售新鲜蔬菜。今年春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迟迟无法外出,便萌发了种植丝瓜的想法。
想法已有,但缺乏种植技术。县、镇挂村干部推荐父子俩参加市、县举办的培训班,学习丝瓜栽培技术。此外,市扶贫开发协会支持他们2.5万元,县扶贫开发协会和乡村干部则帮他家协调解决贷款6万元,在村里建起第一个丝瓜基地。丝瓜上市的第一天,就被一家超市拉走,当天收入元。
有了看家本领,叶良国就有了底气。他联合几户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的贫困户一起种植丝瓜。目前合作社已有50多亩丝瓜地,今年可为该村4户贫困户和其他几户村民增收10万元以上。
“扶贫扶到根子上、点子上,根子就是提高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点子就是让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门路’。”三明市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培训对象思想观念、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的不同,以及培训内容、劳作时间差异等不同情况,对贫困户实行分类技能培训。
培训前,当地先进行认真调研,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培训时,坚持问题导向,确立培训主题,让贫困户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培训后,及时了解贫困户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持续指导,促进学以致用。
跟踪服务,扶上马再送一程
宁化县的客家小吃以风味独特而闻名。年起,三明在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设立“三明市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培训点”,几年来,培训贫困户人,带动户贫困户、名贫困人口脱贫。目前在外的多家客家小吃店中,贫困户独自经营或与他人合伙开办的有44家,参与的贫困户有多人。
培训中心教师、注册中国烹饪大师张清炎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学员能外出开店,在一个月的“理论+实操”常规培训班基础上,培训中心还开设为期2个月的“培训+实训”班,第一个月重点学习宁化客家小吃、客家菜系、客家八大碗三大模块课程,第二个月将学员输送到知名餐饮机构实训,餐饮机构向学员支付工资。
学员们外出创业后,培训中心还进行跟踪管理。一次,一位外出开店的贫困学员反映烧卖经常蒸不熟。经仔细询问后,张清炎发现学员使用电磁炉,火力不够大,建议他使用猛火炉进行操作,问题迎刃而解。
年,曹坊镇贫困户范文财返乡参加客家小吃技艺培训后,与同村人合伙,在珠海开设小吃店,现在平均每月纯收入达到元。“学会了客家小吃技艺,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越干越有奔头。”范文财说。
建设队伍,组团带动脱贫致富
在永安市新寨果蔬专业合作社,农户正筛选小陶明椒次果、差果。
“明椒是我们合作社和三明农科院合作研发的黄椒新品种,在小陶镇推广种植了亩,今年它还入选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合作社理事长朱中良说。
“原来的黄椒品种品质不断退化,没什么辣度,慢慢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引进新品种。”朱中良说。了解到合作社这一需求后,三明市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副研究员、科技特派员曾绍贵团队4人精准对接服务,合作研发了明椒8号,它比普通黄椒更好种植、辣度更强、产量更高、价格更优。
团队4人中,曾绍贵和邱胤晖的专业是蔬菜育种,朱邦彤的专业是蔬菜病虫害防治,李永青的专业是蔬菜栽培。他们通过组团服务,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更好地帮助合作社解决从明椒育种、栽培到病虫害防治等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结果期间,基地的明椒部分出现整株枯萎导致结不了果的现象,朱中良赶忙打电话向曾绍贵团队求助。曾绍贵团队当天就赶到基地现场会诊,将死株带回所里检测研究,第二天得出了青枯病、枯萎病、疫病等病因,并出具了药方。通过喷洒农药、水分管理等办法,死株现象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