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雁塔一带,过去称为“坳上”(也有人称“凹上”)。南极山一路山脉沿龙津河逶迤而行,其尾部潜入清流城区半岛,形成了绵延的小山包,山坳在山包之间低矮处穿行,故名“坳上”。
而在居高的一处小山包上(县人武部后山)曾经有一座塔,因塔峰高耸,每年春秋鸿雁迁徙,多从塔顶飞越,故名“雁塔”。“雁塔晓钟”是清流古八景之一,可惜的是,“文革”期间,塔被拆掉了,但“雁塔”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而“坳上”之名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人又说,清流是一座“太极之城”。这是因为从空中俯瞰清流县城,青山绵延,S型河道在县城两个半岛之间蜿蜒而行,恰似一幅“龙行太极、阴阳相生、碧水环绕、天人合一”的太极之图。
居于城区半岛中心的雁塔新天地(今九龙购物中心)正如太极四象的太阳的“阳眼”,位于坪背的老林业车队(今九龙广场内侧)正如太极四象的太阴的“阴眼”,隔着碧水潺流的龙津河遥遥相望,阴阳互补,共生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在年以来启动的清流新一轮旧城改造中,便有人提议要在城区规划建设中突出清流“太极之城”的特色。
当时的“坳上”属于县城老城区文化及商业中心,留有一定量的客家风格民居建筑,雕梁画栋、几进几出,具有特色,但同时又因年久失修,规划滞后,街道窄小,房屋破旧,公共设施落后,环境不佳,极有必要进行改造建设。
如何让“老坳上”在旧城改造中,既展现出现代化气质,又凸显地方区域文化特色,设计者们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选定以“太极之眼”为中心,建设雁塔新城,将“古雁塔”这一厚重的文化韵味,与“太极之眼”这一天赐的地貌构造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雁塔新天地的设计建设,从多方位体现了“太极之眼”的神韵。
选址,从地理方位上选定城区半岛中心的原清流电影院(今九龙购物中心)作为太极太阳的“阳眼”之地,规划建设商业中心。
风格,根据清流作为纯客家县之一的县情,按照现代客家土楼风格,设计成圆柱形建筑,建筑中间为天井,从形上如阳刚太极之眼。
建设高度,根据县城岛内面积不大,东南面龙津峡南寨为清流县城龙脉风水依托的父母山,岛内建筑普遍不宜过高的实际情况,由此规划建设四层建筑,略高于周围建筑,又不显得突兀,体现其“阳”之特性。
色彩,外墙统一采用暖色调的红色,展示“阳”的特色。同时,购物中心顶层采取毡拉膜设计,从空中俯瞰,如一顶皇冠,彰显了半岛在城区的中心地位。
今天,我们看到位于太极太阳“阳眼”的雁塔新天地,中心圆形建筑极具现代客家土楼风格,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寄寓了新时期清流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的精神。雁塔新天地也由此成为清流今天最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在规划建设雁塔新天地的同时,清流的城市建设者们还提出将坪背的老林业车队(今九龙广场内侧)作为太极太阴的“阴眼”,规划设计建设下沉式水池喷泉,突出与雁塔“阳”之对应的“阴”的特色。但该方案由于多种原因,至今未得到实施。如果太极太阴的“阴眼”建设得以完成,山环水绕、阴阳互补、和谐共生的清流“太极之城”画面就更为圆满了。也有人疑惑,雁塔新天地,“雁塔”今何在?难道“雁塔”将不存在了吗?
雁塔新天地的建设者们其实一直都在默默做着保护雁塔旧址的工作。老雁塔在“文革”中被拆除了,但老雁塔的塔基至今仍保留完好。它位于县人武部后山、现公路局后的小山包上。在雁塔新天地的整个拆迁、建筑、施工当中,建设者们严格按照规划保护好老塔址,绝不超越给地红线,将这一古老文明遗址很好地留存了下来。(雷根旺张华)
来源:清流县政协
作者/来源: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