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中国草根儿为何能变身世界玻璃大王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健康

传递:爱地球

爱万物

正能量

曹德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把中国工厂开到美国,享誉世界的汽车玻璃大王。

虽然他的资产在福布斯排行榜上算不上名列前茅,然而在回报社会上,排在“首善”行列可谓名至实归。

多年来曹德旺一直致力于做善事,累计已经捐出了亿人民币,他曾说:“在我手上赚的钱,我死之前必须还给社会。”

有人说曹德旺的成功是因为拥有强大的家庭背景,其实他的家庭很普通甚至很贫困,和国内很多成功企业家相比,属于真正的草根儿。

他的成功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黄帝四经·道法》

中国人非常讲究起名字,富贵之家为给新生儿起名甚至不惜一掷千金。曹德旺小的时候家里很贫困,一直没有名字,大家都喊他“小印度”。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村里的教书先生才正式给他取了“曹德旺”这个名字。教书先生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聪明又有德性,以后肯定会兴旺。

小时候的曹德旺很孝顺,每天天不亮就去帮妈妈到山里捡树枝当柴烧,中午放弃午休和玩耍,利用这点时间去捡树枝。

14岁辍学后,他便一直跟着父亲做生意,补贴家用。

他每天凌晨两点多起床骑4个小时的车子去福清市挑选及收购水果,然后驮着几百斤的水果赶回高山镇,再将水果批发给商贩,每天晚上回到家已经繁星满天了。

这段经历让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为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从小商贩到“玻璃大王”的路上,他经历了很多,也遇到了很多的贵人。在他成功后,很多人都会羡慕他的福气和机遇。

然而,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想到那位村里的教书先生,为什么给他起这个名字?

中国人讲究“厚德载物”,无论多少福气、财气,都依靠德性来承载。

失了德性,那些福气和财气都会化作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那位没有留下名字的教书先生,是一位隐于乡村的智者。

从几件小事里,可以让我们看到他的福气和机遇是怎么来的。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訞。”

——《德道经·为正》

上世纪60年代末,曹德旺结婚后不再跟着父亲做生意,胸怀大志的他想要自己做一番事业。

当时福建的农村很多人都种植白木耳,曹德旺把妻子的嫁妆变卖筹集到启动资金,也种起了白木耳。

而福建种白木耳的太多了,在当地卖根本就没有盈利可言。

于是头脑灵活的他就将白木耳带到江西去卖,价格比在福建高出很多倍,第一次就赚了近千元。

得知曹德旺赚了几次钱,很多村民都愿意赊账让他带着白木耳去江西卖。

然而由于这次货带的太多,步履蹒跚的他一下车就被当地民兵盯上了,给他扣上了“投机倒把”的帽子,东西也全都被扣下了。

那个年代,几千元可是一笔巨款,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挨家挨户道歉,承诺一定会把钱还给他们。村民们都相信他的为人,不再为难他。

这个时候,生产队的人找上门让他去做水库的义务工,如果不去要按照一天三元五交钱。已经身无分文的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工程队报到。

没几天,营房就失火了,火灾使得工地上的板车都坏了。没有板车,人们没有办法干活,就会耽误工期。

曹德旺自告奋勇地去找工地教导员,说自己可以帮忙修板车。从那一天开始,他就一直在路边修板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困了就躺在那里睡上一会儿,饿了就吃修车的民工顺手带给他的饭菜,这样没日没夜地干了28天。

这28天里,他埋头干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道救济款、各地捐的衣物和食品都已经送到工地。

别的民工都已经领到了补偿款和救济物资,只有他心无旁骛地还在修车的“工地”上。直到教导员查看申领物资的名单时,才发现只有曹德旺一个人还没有领款物。

当通讯员将曹德旺带到他跟前时,教导员惊呆了。眼前的曹德旺就像一个流浪汉,因为这28天里,他没有洗澡、洗脸、刷牙,没有剪头发、没有刮胡子,更没有换衣服。

教导员被感动了,把剩下的救济物资都给了最后出现的曹德旺。曹德旺将这些物资变卖后竟然得到了一千多元。要知道,那些抢着争着去领救济款的民工,最多不过领到几十元。

曹德旺在工地遭受火灾后,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损失,只想到如果板车修不好,工程就无法进行,就是这么一个初心,支撑他没日没夜地修了28天的车。

而且,事后教导员了解到曹德旺卖木耳的遭遇,还帮他拿到了证明信,从民兵手里拿回了白木耳的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后来,教导员又让他去管理食堂,这个差事他很喜欢,管理食堂的这段时间也是他人生中过得最轻松的日子。

而曹德旺干活不拈轻怕重,遇利益不争不抢,他的善良和韧性让见多识广的教导员对他刮目相看,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

像开证明讨要白木耳,对于他来说,是天大的难事,人家一出手就帮他摆平了。可见天无绝人之路,正如老子所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知足,恒足矣。”

——《德道经·知足》

曹德旺从工程队回到家中后,到莆田的农场做果苗技术员。

有一天,曹德旺在大树下坐着乘凉,一个筋疲力尽的赶路人向他问路。赶路人口渴难耐,想去打井里的水喝。

根据经验,曹德旺知道,如果这个大汗淋漓地人喝了井里特别阴凉的生水一定会生病。于是他阻止了他,回到房间里,将自己晾好的凉茶给他喝。

赶路人一饮而尽,向他道谢后想趁着天还没黑走回福州。曹德旺对这一地段的路程很熟悉,告诉他,他仅仅走了一半的路,今晚肯定到不了福州。

于是曹德旺请他在自己的宿舍里留宿,还给他煮饭、做菜,请他一起喝酒、聊天。

第二天清晨,曹德旺还帮他联系了顺路的司机,送他回家。赶路人非常感激曹德旺,邀请曹德旺去他的农场做销售。

原来,这个赶路人是一个农场的场长,名字叫王以晃。在他走后,曹德旺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继续过他的小日子。

过年的时候,曹德旺在农场里值班,王以晃来找他了。王以晃见到他就拉着他走,让他赶紧辞职跟着他干。

曹德旺请假回到家后,看到家里摆了很多的礼品,妻子告诉他是一个叫王以晃的人送来的,还给公公婆婆也送了很多。

曹德旺非常感动,当即下决心过年后去找王以晃,跟着他干销售。

27岁的曹德旺在新年过后,便去王以晃家拜访。

王以晃高兴地找裁缝给他做了一个身新衣服,还给他买了表和鞋子。曹德旺从此摇身一变成了农场的销售员。

第一年,曹德旺的业绩并不太好,但是王以晃还是给了他一万元。这让曹德德旺非常地受鼓舞,以前当技术员的时候,一年不过几百元钱。

他觉得他找到了知己,于是,他更是努力地销售树苗。

一次他和几个干部子女一起去明溪县运送树苗,刚到那里便下起了倾盆大雨,街上的人都说马上就要地震了。

那几个干部子女拉着他就要走,他说我们走了树苗怎么办呢?那几个干部子女留下树苗便不管不顾地掉头跑了。

曹德旺虽然很气愤,但是他还是自己站在那里牢牢地守着树苗,他觉得做人就得讲诚信、有责任,既然树苗在自己的手上,就算自己死也要守住这些树苗,于是他就在雨水中坚守。

雨停了,他把树苗运送完成拿到款项后才回到农场。

正是他的这种精神让他成了远近闻名的销售人才,他赚的钱铺满了家里的床洞子。

这几年他总共赚了七万元,在那个年代,七万元相当于现在的几千万元。

后来,很多人开双倍的价钱来挖他,但是他毅然决然地辞职离开苗木界。

因为他知道,在那个时代,如果所有的人都知道你很有钱,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变得更有钱,会让自己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德道经·德善》

曹德旺不做销售后,广结善缘,和几个人一起创建玻璃厂。

后来,只有他坚持了下来,并且把玻璃事业越做越大。机缘到了,曹德旺希望将厂子办大办强。

经过市里的调研考察,将新厂的厂址选在了福清县的宏路镇,征地80余亩。

退土方这个工程很多领导的关系户都来抢,弄得曹德旺苦不堪言。宏路镇镇长推荐一个名字叫做闽侯人的包工头来做这个项目。

曹德旺已经事先了解了退土方工程的行情,大约是运距米以内1立方3元钱左右。

于是曹德旺随口问他:“你们退土方1立方收多少钱?”

闽侯人报价是1元钱。曹德旺当时觉得很震惊,翁县长又把价钱打价打到了8毛钱,曹德旺更感到疑惑,觉得这件事情肯定有蹊跷。

于是为了避免风险,在签合同的时候他让镇长作为担保人,如果工程不按照进度进行,那么詹镇长必须将他的股份转给他。不了解行情的詹镇长想也没想就签上了字。

合同签订后,闽侯人一直找机会去给曹德旺送礼,让曹德旺骂了回去。

后来,闽侯人不是好好地干工程,天天跑来请曹德旺吃饭。

一个多月过去了,工程进度为零,曹德旺带着镇长、书记和闽侯人来到工地。镇长、书记看到工程一点儿也没动,顿时急了。

闽侯人只好解释,他雇人退土方的价格是每立方2.6元,他每挖一方就损失1.8元。

他本来是想按照原来的套路,通过送礼改合同,但是没想到遇到了曹德旺这个软硬不吃的家伙。

镇书记、镇长害怕县上来调研的时候,看到这个工程没有建站,自己的乌纱帽会不保,于是全力支持闽侯人把耽误的工程进度赶回来。

第二天,整个镇上的拖拉机都开到工地上退土方,通宵达旦地干,终于把工期赶回来了。

可是,闽侯人却恨透了曹德旺,暗地里逢人便说曹德旺是条狗。曹德旺听到这句话,也就是笑笑,并不生气。

工程完成后,失魂落魄地闽侯人来结账。

曹德旺把他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说自己之前也只是教训一下他,让他明白在干工程这件事情上,不可以投机取巧。退土方按照每立方2.8元给他结账,但是他必须保证不能再出什么纰漏。

曹德旺还告诉他,那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行为,不是他曹德旺的风格。

闽侯人非常兴奋,完全不敢相信事情的反转。

自此,闽侯人对曹德旺的这种品质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死心塌地地跟着曹德旺干事业。自福耀第一个工厂开始,福耀集团所有的厂房90%都是闽侯人盖的。

后来闽侯人又自己投资房地产,资产也接近几十亿。

虽然闽侯人一开始居心不良,投机取巧,不守诚信,但是曹德旺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还是将他该有的利益给他,这才有了闽侯人后来死心塌地地追随。

这样对人对事的包容之心和处理难题的智慧,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弟子规》

曹德旺做人做事很大气,但对待有些事情却很小气,甚至很严苛。

玻璃厂建厂后,招聘了很多中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他对这些年轻人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

不过,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他还是非常严厉地教育他们,特别是当出现浪费现象的时候。

有一天,曹德旺经过食堂,看到食堂的桌子上有很多浪费的馒头皮、包子皮。现在的年轻人如此不珍惜粮食,令他非常痛心。

当即,写了一个通告贴在食堂门口,严禁浪费食物的现象。

他觉得这样还不够,立即召开职工大会。

在大会上,他非常严肃地告诫年轻人,现在还有地方的人饱受贫困和饥饿。

一个馒头从农民伯伯洒下种子开始,经历了秋收、磨面、食堂师傅的辛勤劳动才有了馒头的成品。

他们如此浪费粮食就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曹德旺还给他们念了小时候老师教给他的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为了让他们把这次教训记在心里,他还让食堂两天不提供馒头、包子。经过这次教训,食堂再也没有出现以前的浪费现象。

熊春锦先生在《德道行天下》书中写道:人的“福都是有量度的,一桶水的量,千万别赚满,不要都浪费掉”,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惜福,这个福就那么多,结果过早就把它享用尽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要珍惜粮食,珍惜福气。

中国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步入小康社会,但是人们勤俭节约的意识却有所淡化,更要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个人一时的成功是福气,能够长久地维持成功,就是要靠惜福和培福了。

《了凡四训》中的袁了凡本来命中没有儿子,可是自从每日都发心做善事,将自己家的粮食、食物都分给穷人,长年累月地做善事,最后喜得贵子,超越了自己的命运。

袁了凡曾经说过:“人兴在子孙勤学,家兴在俭朴持家。”《朱子治家格言》也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曾国藩更是节俭,官至宰相,每天穿着的官服是打着补丁的。家眷和孩子都要每天下地干活,自耕自足。在他死后一百年,曾家没有出过一个败家子。

所以,惜福和培福的力量都是巨大的。福气的养成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开始,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缕棉丝,珍惜自己身边的一切,都会让你受用无穷。

曹德旺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起于乡土,事业做到全国第一、全球前五,却没有忘本,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始终信守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在全世界面前为中国人争光争气。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在留言评论与分享

作者:宛沐清配图:清水荷美编:心怡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6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