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3号),这是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支持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宣传贯彻3号文件视频会议,部分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现将相关典型经验做法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11次到三明一线调研,对三明加快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发挥生态优势、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亲自指导和推动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画好山水画”等生动实践,为三明改革发展指引方向、明确路径。二十多年来,全市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攻坚克难,不断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展探索。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三明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和对三明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总体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探索了符合本地实际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三明实践”。“十三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年地区生产总值.19亿元,增加近亿元,人均GDP突破10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元分别提高到元、元,分别年均增长7.5%、8.7%。
一、着力机制活。推进“放管服”改革,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个地级市中排名第35位。医改成为全国样板,国务院先后5次对三明医改工作进行激励表扬,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总结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三医联动”“两票制”和组建医保局等做法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林改保持全国领先,首创“福林贷”等金融产品并在全国推广,三明市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疫情防控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指导组充分肯定,三明市创新建立金融服务、交通物流、线上对接、“手拉手”等四大产业链协作配套平台,成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典型案例,“数字抗疫”经验被公安部肯定。
二、着力产业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和特色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稀土、氟新材料、石墨(烯)、生物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20%,三明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年的11.3%和13.4%分别提高到20.2%和25%。支持沙县小吃等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全国沙县小吃门店超8.8万家,年营业额超过亿元。推动区域产业合作,京闽(三明)科技合作取得积极进展,首批31名北京科技特派员到三明市开展科技帮扶,三明中关村科技园首批总投资58.23亿元的44家企业签约入驻。
三、着力百姓富。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元,年均增长34.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退出,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有机场、县域有动车、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消除中小学大班额,初中“壮腰”工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在全省率先提前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目标,入选“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万寿岩获批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城、综治“长安杯”等称号。
四、着力生态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主要河流Ⅰ-Ⅱ类优质水比例%,水环境质量在全国个地级市排名前30名,市区和10个县(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实现%;森林覆盖率从年的76.8%提升至78.73%,三明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5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发挥林深水美人长寿优势,推动文旅康养、医养融合发展,被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生态文明改革走在前列,生态综合执法、河湖长制、环保“三项改革”等创新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
下一步,三明市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系列重大决策,持续推进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三明实践”,以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目标,奋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做实做足“红色三明”“工业三明”“绿色三明”“文明三明”“四篇文章”,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二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做好“绿色+”文章,顺应新消费需求,推动“绿色+现代生活服务业”“绿色+特色现代农业”“绿色+乡村振兴+两岸融合”,以生态产业化创新发展作为具体突破口和着力点,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三是深化改革创新,继续在“医改”“林改”“金改”“放管服”改革等方面深入探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四是强化产业支撑和项目带动,构建“”产业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支撑。五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