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深挖美丽资源催生美丽经济

上月底,平潭金井片区青观顶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5名来自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在3天时间里,通过实地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为村子绘制休闲旅游农业景点地图、直播旅游风光等,扮靓村容村貌,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平潭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挖掘特色农渔业产业发展潜能,让乡村兼具“颜值”“价值”,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产融合增活力

7日,走进平潭君山片区马腿村,以山石打造的石头厝错落有致,这是马腿村重点打造的“马腿意宿村”精品民宿群,将现代格调与渔村风情相融合,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渔家乐”。

马腿村依海而建,林、海、厝、岛等生态资源丰富,村民世代以捕鱼、花蛤养殖为生。

然而,随着近海渔业资源锐减,村集体经济受制于来源单一、劳动力流失等因素,发展后劲不足。

转型,迫在眉睫。

乘着“美丽乡村”建设东风,村“两委”决定围绕渔村风情、赶海体验等,大力发展旅游业。

该村采取“企业+村合作社”模式,实施整村成片分期开发,深挖渔业资源,重点发展高端民宿、休闲商业、游艺娱乐、岛屿度假四大板块,打造新乡村生活综合体。

“如今,我们不只卖鱼,也卖风景。”马腿村党支部书记林腾财介绍,目前已完成29栋石厝改造并投用,今年“五一”假期,村里民宿共43张床位被预订一空。“未来还计划引入游乐场、水上乐园、文创书店等。”

循着渔、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实验区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美丽乡村,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助力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

苏平片区梧峰村梧井自然村采取“公司+合作社”模式,打造芭乐观光果园,大力发展“采摘经济”;

依托丰富的海产资源,君山片区渔屿村“渔家乐”每至节假日食客络绎不绝;

实验区还引进澳前特色乡镇试点示范项目,结合东澳渔村风貌,打造特色渔港小镇,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

去年,平潭累计接待国内游客约.19万人次,同比增长22.2%;实现旅游总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13.3%。

念好特色“品牌经”

夏日午后,在君山片区南松村西大苑水仙花种植基地里,成片的水仙花长势喜人。田间地头,数名工人熟练地采摘水仙花球。

“这次我们能收获约20万粒水仙花球!”基地主人、平潭绿联绿孚水仙花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汶锦一边指导农户将花球装运上车,一边热情介绍,“经过晾干、入库、越夏休眠、发芽分化等工序后,这批花球将成为商品球,预计今年10月上市。”

近年来,实验区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水仙花原生种产地保护、种源繁育、栽培生产等项目发展。因此,平潭水仙花先后捧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等金字招牌。

凭其美名,“平潭水仙”在市场中闯出一片天,远销华北地区,年产值达万元,累计带动多户农户就业增收。

实验区不断推进农产品商品化、规模化、精品化发展,多渠道开拓市场、打响品牌,赋能美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实验区共拥有“平潭水仙花”“平潭贝雕”“平潭坛紫菜”“平潭筋骨草”“平潭鲍鱼”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培育出大坪村“大坪红甘薯”、和平村“神鼠山花蛤”等一批“岚字号”农渔产品。

“我们还举办线上直播带货等活动,以线上营销和实体营销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产品销量。”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处负责人蔡宗信说。

在平潭,“产品商标+基地(企业)+农户”的共建模式,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以平潭鲍鱼产业为例,平潭鲍鱼养殖历史悠久,良好的气候环境赋予了当地鲍鱼出肉率高、富含蛋白质等特性,深受高端市场青睐。去年,“平潭鲍鱼”荣获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后,还首次编入福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名录。

如今,在姜山岛、小庠岛等近海海域,不少渔村以村企合作的方式发展鲍鱼养殖,走上致富路。尤其是砂美村,共户渔民养殖鲍鱼,年产量超1.8万吨,产值约14亿元。

提升乡村生产力

近日,记者来到福建平潭好又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玻璃种植大棚,只见红彤彤的小西红柿个个饱满鲜艳。

这座大棚位于君山片区芦北村,面积约平方米,栽种了草莓、如意橄榄等近30种蔬果,并采用雾培、远红外线有机肥等提高土壤活性,实现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双提升。“接下来,我们还将打造花海观景区,向休闲观光业进军。”公司负责人黄从鸿告诉记者。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于提升乡村生产力。

这些年,平潭积极引进乡建乡创团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整合各村闲置土地、闲置房屋、富余劳动力,打造建设田园综合体,并采用“公司+基地+村集体”等“抱团经营”模式,实现以村带企、以企促村,进一步夯实村集体的“家底子”。

据统计,仅去年,实验区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以上,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9万元。

着眼于拓展村庄开发空间,平潭还加快乡村“五个美丽”创建,建成“美丽庭院”户、“美丽乡村微景观”个,还策划生成年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68个,涉及完善村庄路网、现代农业生态、旅游配套建设、美化绿化提升等方面,让乡村景更美、民更富。

本报记者张哲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43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